5月30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一份关于加快武汉现代物流发展的调研报告正在热烈讨论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论证会由武汉市政府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规划研究院举办,行业协会在地方政府的物流决策中唱了主角,似乎意味着物流规划新理性时代的来临。
实际上,全国各省市及地区政府的专项物流规划已经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区域物流整体发展情况作出分析,对物流园区分布、重要的物流设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由于对物流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的某些偏差,政府在物流规划中并不专业。”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光说。为了避免决策失误,规避决策风险,武汉市政府更愿意将论证过程交给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行业协会来做。
在题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枢纽城市》的报告中,李光代表武汉市政府从发展现状、机遇与条件、目标与任务、政策及措施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政策环境,并提出了“发挥武汉市在全国经济地理中的优势和地位,初步形成立足华中,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物流中心枢纽城市”的物流总体发展目标。
李光表示,武汉市的物流发展水平与该市特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并不相称。2005年,该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93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7.6%,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该市信息与技术标准化建设水平低,税收、用地、车辆管理政策措施滞后,1500家物流企业尚无一家A级企业,物流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产业功能亟待得到提升。李光希望北京的专家为武汉市现代物流产业“会诊”,使武汉市的物流产业早日腾飞,成为武汉市支柱产业之一。
在对武汉市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物流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一番论证之后,国家发改委调研员崔忠付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武汉市成为国际物流中心枢纽城市,我觉得这一目标过高,定位为华中物流中心城市更合适。而七个园区、中心层次感不强,显得有些散乱,园区规划关键在于培育工商企业的需求,而不是其他考虑。”
而北方工业公司王佐博士则从一系列数据分析武汉市的物流发展环境,为武汉市物流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并指出“政府应该做政府的事,而把应该企业做的事交给企业去做。调研报告中过少的涉及到物流企业,本身就存在着某种缺位。”
事实上,专家们的意见已经敏锐地触及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者之间的角色定位。这使得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物流规划的表象问题已经逐步演变为政府如何决策,行业协会如何服务,企业如何定位的深层次理论探讨。王佐更是尖锐地指出,“政府、行业、企业行为与物流管理的统一更应当值得关注。”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在总结讲话中说:“在物流规划中,政府的定位首先必须突出。当前,很多地方的物流规划出现针对性不强、决策失误等问题,主要在于政府偏重于抓项目、抓具体工作,从而使政府定位缺乏新思路。而要明确政府定位、理性定位,把政府该做的事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物流规划,戴定一指出,政府在物流发展中首先是做好规划,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软环境治理和人才培训,第三是进行公共服务,第四是进行行政监管。
戴定一指出,理性规划应该明确政府要做的事,并且有所创新。政府更多的是要靠基础建设、监管来营造投资环境,而不是靠自己投资。所以,政府在规划时应该多问问投资商和企业的意见,从而改进现有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谈到武汉市10大供应链问题时,戴定一指出,政府应该主要做横向的平台建设,而将供应链交给企业自身,通过五百强企业在武汉好的干线平台、水运平台、多式联运平台建立合作,形成网络。同时,在城市中建立配送平台,开展专业化物流,抓住汽车、钢铁等的集散或物流中心这个重点,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
“一切都围绕政府职能的转变来运作,包括政府的政务平台、监管平台以及一些商务平台等。”戴定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