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港口从只有1100万吨吞吐量发展成为世界港口大国。回顾中国港口发展,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后一时期则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迈向世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出口导向型港口 顺应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开始从原来的内向型经济走向外向型经济,进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就的重要动力。国家在政策上对港口发展予以支持,如设立保税港区,目前全国保税港区已达到12个,对我国港口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出口导向型国家,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是1978年的120多倍,外贸依存度达到70%以上。改革开放也使我国港口成为出口导向型港口,2008年,我国外贸吞吐量达19.86亿吨,比1978年增长了30多倍。我国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理念、管理、装卸工艺和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外贸进出口需求设计和配备的。 世界港航的快速发展变化要求我国港口发展也追循其轨迹。全球运输船舶大型化改变了世界港口航运格局,我国港口也在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要求,目前大型化矿石、原油、集装箱码头的通过能力已基本能满足国家外贸进出口需要,其大型化、现代化程度能与世界上任何港口媲美。世界港口由第一代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发展,我国港口的经营模式也由以装卸仓储为主向物流中心模式转型。 争夺世界港口话语权 1996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使上海在全球范围内抢占了港口航运发展的制高点,这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世界港口格局,特别是东南亚港口航运格局,形成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港口航运布局。国际航运的重心逐步向中国转移。 2008年全球前10个集装箱大港中,我国大陆港口占5个,亿吨大港达到16个。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全球亿吨大港数量最多的国家。至2008年底,全国港口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1416个,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0.22亿吨。2008年,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87亿TEU。我国在世界港口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在港口设施建设能力和水平上,我国在以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为代表的航道整治、疏浚水平,以洋山、曹妃甸等港区码头建设为代表的筑港水平、桥梁建造水平,以振华港机为代表的港口机械装备核心技术和制造水平,以及沿海港口石油化工、矿石、煤炭、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成套技术和现代装卸工艺水平,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港口建设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 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对比我国改革开放前后30年港口的发展,可以明显发现,在后30年中,我国港口发展速度要快得多,成就要大得多,彰现出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港口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转换,给企业以人、财、物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实行生产作业的承包、外包,采取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港口效率。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由中央直接管理,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再到完全下放地方,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积极性。国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港口投融资体制,允许外资和民资参与港口建设,国资、外资和民资的合作合营,吸引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港口与港口使用者单位的合作,港口企业之间的组合与整合、上市融资等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了港口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1994年和记黄埔与上海港合作经营上海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给港口经济绩效的改善带来明显效果。由于集装箱码头稳定的收益和较高的投资回报,外商投资港口项目主要采取合资建设和经营的方式,目标集中在集装箱码头上,迄今我国排名前15位的集装箱港口中有30多个集装箱码头已经与国外10多个船公司和码头经营公司进行合资经营。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主要港口类公司已达18家,股市融集资金约1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港口建设和发展。 港口发展应向 出口与内需并重转变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港口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起点,也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 一是随着各地港口码头建设,港口的供需平衡时有打破,国际金融危机扩大了供需的不平衡,加剧了各港口对货源的争夺,地方利益的驱动强化了这一矛盾。港口的整合和竞争成为港口近期发展的主题。且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相悖,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将是长期的。 二是港口发展的目标是要让港口生产主体释放出更多创造力和生产力。因此码头企业的价值取向将从追求吞吐量向追求利润、效益和节能环保的价值取向转变。 三是港口功能将进一步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拓展,港口企业正在向国内港口码头投资经营商转化,并酝酿发展为国际港口码头投资经营商的途径。港口生产与临港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主要从事装卸仓储的码头企业正在向承担港口物流,成为全球供应链承担者转化。 四是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将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我国集装箱港口经济腹地将由沿海区域逐步向中西部推进。我国港口也将从出口导向为主的模式向出口与内需运输并重发展的模式转变,因此港口布局、设计建造、装卸工艺、机械选型配套的理念也要随之改变。 |
|